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位置: 新闻快讯
物理学习动机及其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次数:

自浙江、上海等省市试点高考改革以来,作为其中核心变革点的“选考”制度引发了对物理等学科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和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中地位的重新审视。特别是部分地区选修物理学生数量的大幅下降,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 2017)。除了考试评价指挥棒这现实影响因素外,课程修习选择的内生动因亦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2016年起,北师大物理教育研究团队与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合作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问题。对此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对高考改革等现行教育政策的优化调整,更重要的,希望有助于回应习总书记2023年主持学习工作时提出的“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时代命题。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研究领域。从19世纪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麦克杜格尔(McDougall)等的“本能说”到20世纪初期的赫尔(Hull)等的驱力论,这些带有机能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印痕的观点开启了动机研究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们愈发意识到认知信念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目标取向理论等)。

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以目标为核心概念的成就目标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与应用均指向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追求,是专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动机理论。在理论当中,成就目标的含义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结果期望转变为对于学业成就追求上的理由和意义的感知。而正是这种感知上的差别导致了不同的个体对于奋斗的缘由、成功的定义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进而衍化出不同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向。在成就目标理论早期研究当中,目标取向主要被归为两个大类,即:掌握目标取向(mastery goals orientation)和表现目标取向(performance goals orientation)。表现目标取向还能够被进一步区分为表现趋近目标(approach performance goal)与表现规避目标(avoidance performance goal)。具有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倾向于发展新的技能,试图理解他们的工作,并积极地改进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表现趋近目标取向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得优异成绩,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良好评价上,而表现规避目标取向的学生则关注于如何避免出丑,以免出现针对自身能力的负面评价。总体而言,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较容易在失败后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价也随之下降,动机也减退到低水平,乃至引发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e.g., Potvin & Hasni, 2014; Schunk et al., 2008)。

20世纪的科学学习动机研究中,桑普森等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资助下基于上述的多重视角、历时10年长期追踪研究对后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总报告中,他们指出,当时美国的科学课程与教育实践“整体而言没能让学生产生对科学正向的感受”(Simpson & Oliver, 1990, p.16)。而这份报告正是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动因之一。

面向物理学习动机问题,北师大物理教育研究团队与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合作,以成就目标取向理论(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theory)为基础,在科学学习动机相关量表的基础上开发物理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量表,对两个地区的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在各年级内和各年级之间对各维度进行分析比较。



1 个人成就目标取向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这与前人的研究和社会的普遍担忧是一致的。对于物理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相较于父母,同伴与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动机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同时,交叉比对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并辅以更为细致的质性分析,能从宏观和微观发现扭转这一趋势的潜在方案:如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情境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某些学校类型和氛围、与科学家的真实互动等。

以上研究发表于《科学教育研究》(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姚建欣副教授、物理学系毕业生项宇轩(现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完成了论文的主体工作,首都师范大学罗天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硕士研究生邓楚凡参与完成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郭玉英教授、David Fortus教授共同指导了此项研究工作。

论文全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65-023-101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