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 English
  • |
  • 内网入口

学院概况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首次开设物理学课程1922年成立物理学系国内较早正式建立的物理系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物理系合并进来1958年设立核物理专业,并于1979年成立低能核物理研究所,2008年改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动和引领我国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60年天文独立成系成为我国第二个天文系,开启了我国北方天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新篇章2017年成立的新材料研究院,专注于新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2024年,为整合各学科方向优势,物理学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系及新材料研究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学院汇聚和传承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深厚学术底蕴长期的科研积淀,立足国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金声,弦歌不辍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历经几代人的前仆后继、上下求索,昔日的风雨兼程、俯首耕耘,铸就了今日的硕果累累、桃李芬芳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张贻惠、张宗、夏元瑮、褚圣麟、郑华炽、余瑞璜、黄祖洽等在此从教,培养了汪德昭、乔登江、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王广厚、常凯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让北京师范大学的物理学科形成了强有竞争力的物理教学与研究队伍,涌现出喀兴林、方福康、何香涛、郝允祥、马本、颜一鸣等众多在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们不仅带动了学科的发展,还在物理学科不同领域取得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

    20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促使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促成了天文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无线电系、系统科学系、分析测试中心等相关院系的诞生,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天文系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天文教育和科研最重要的骨干力量之一,引力波探测、星系、恒星及高能天体物理方面工作备受业内关注,在天文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所属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在核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验和应用研究方面,特别离子束技术及应用、微弧氧化、X射线科学与技术、半导体器件及技术、暗物质及宇宙射线物理与探测、重离子核物理、核天体物理等领域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学科方向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纪砥砺,篇章熠熠

    物理与天文学院在物理学、天文学及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学术影响力。学院物理学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物理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参建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物理教师教育与教学论专业天文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学以及天文技术与方法等二级学科,并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天体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二级学科。目前,物理学科已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物理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教育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科毕业生中保、考研、境外深造比例达到55%。天文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天文教综合实验室,与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等科研机构均签有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这些科研机构也成为我校天文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成果显著,天文学子不仅多次荣获宝钢特等奖,还曾在同一届全校十佳大学生评比中勇夺第1和第4名的骄人业绩。



    薪火相传书写华章

    物理与天文学院以其卓越的学术传统和丰富的历史积淀,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目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交叉性强、研究力量雄厚、梯队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群体建有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射线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屏极低辐射本底测量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多个研究方向均有很深积累。以相变、引力等基本问题研究见长的理论物理团队是国内外公认的活跃群体高温超导、低维强关联材料新奇物性研究群体在同领域有较大影响近期在功能材料、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实验方向展现快速上升势头在引力波探测、星系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计算物理、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理论等方向上形成了与实验密切结合的团队暗物质探测、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X光调控技术半导体光电探测、重离子物理深地核天体物理等领域具备深厚积累和研究实力在先进材料制备、功能材料开发及其应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学院的科研团队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成果入选《Nature》和《Science》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学术和应用方面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三大奖及省部级奖数十项。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物理与天文学院名师荟萃,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万余名栋梁之才,其中有基础扎实、能力卓越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也有献身物理教育事业的“四有”好老师,他们不忘初心,潜心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学高峰

    物理与天文学院多年来开发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编写规划及获奖教材14部,编写的高校骨干课程、教材在国内有示范作用。其中“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点击学习量在物理类课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获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适应了教育部物理与应用物理专业新教学规范的要求,被辐射推广。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被使用14万余册,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居同类教材使用量首位。学院教师还受教育部委托参与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主编中学物理教材,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重要社会职务,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广大教师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精神,师范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学教师,包括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王文梅等,以及特级教师100余名。近5 年来学院共培养公费师范生250 余名,他们中大部分已成长为教育一线骨干教师,从2021年起落实“一体两翼”布局,在珠海校区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200余名,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取得全面胜利。

    云程发轫,继往开来

    物理与天文学院将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方略指导下,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和“格物求真,明德笃行”的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造就基础扎实、能力卓越的拔尖乃至领军人才,培养献身教育事业的“四有”好老师,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百年春华秋实,奠定了物理与天文学院前行的信心和底气,坚定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勇气;扬帆破浪正当时,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不负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奋启航,笃定前行,开拓创新,再创辉煌。